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《登泰山记》教材梳理冀教版
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
编辑整理:
尊敬的读者朋友们:
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,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,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,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,但是任然希望(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《登泰山记》教材梳理冀教版)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。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,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,前进的动力。
本文可编辑可修改,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,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,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《登泰山记》教材梳理冀教版的全部内容。
《登泰山记》教材梳理
文题解读
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,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,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,泰山,亦称岱山、岱宗。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,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,海拔1524米.山峰突兀峻拔,雄伟壮丽,有南天门、日观峰、经石峪、黑龙潭等名胜古迹。
作者作品
姚鼐(1732~1815),清代散文家。字姬传,一字梦谷,室名惜抱轩,人称惜抱先生,安徽桐城人.乾隆进士,官至刑部郎中、记名御史。历主江宁、扬州等地书院,凡四十年。治学以经为主,兼及子史、诗文。曾受业于刘大櫆,为“桐城派”主要作家.主张文章必须以“考据"“词章”为手段,以阐扬儒家的“义理”,并以阳刚、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。又发展刘大櫆拟古主张,提倡从模拟古文的“格律声”入手,进而模拟其“神理气味”。所作多为书序、碑传之属,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.有《惜抱轩诗文集》《古文辞类纂》《五七言今体诗钞》。
背景纵览
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,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。其创始人是方
苞,刘大櫆和姚鼐,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,三人并称为“桐城三祖”。
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。他强调“义理、考据、词章,三者不可偏废”,就是要以“词章”为手段,以“考据”为凭借,来阐发儒家的“义理”。他发展了刘大NF129“神气”说,认为:“凡文之体类十三,而所以为文者八,日神、理、气、味、格、律、声、。神理气味者,文之精也;格律声者,文之粗也。然苟舍其粗,则精者亦胡以寓焉!”
桐城派的文章,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,尤其是程朱理学;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,条理清晰,“清真雅正”。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。
字词梳理
1。通假字
其级七千有余(“有”通“又”)少圜(“圜”通“园”)
2.古今异义词(括号内为今义)
至于
..古义:到
今义:提起另一事的连词
复.古义:再,又
稍.古义:逐渐,渐渐
今义:稍微,略微
(1)名词活用作状语
汶水西.流:向西[
济水东.流:向东
崖.限当道者:用崖壁
(2)名词活用作动词
道.少半:走路
明烛.天南: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