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峰二中2022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
语文试题
本试卷共22题,共150分,共12页。考试结束后,仅将答题卡交回。
留意事项:
1.答题前,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、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,将条形码精确     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。
2.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。
3.请依据题号挨次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,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;在草稿纸、试卷上答题无效。
4.保持卡面清洁,不要折叠、不要弄破、弄皱,不准使用涂改液、修正带、刮纸刀。
卷阅读题
一、现代文阅读(35分)
(一)论述类文本阅读(本题共3小题,9分)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1--3小题。
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,它消灭于唐朝晚期,在宋、金、元诸朝都很盛行,到了明代不仅仍旧活跃,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。
所谓揽纳,也称包揽,就是兜揽代纳税。从事此种活动的人,被称为揽纳户。明代前期,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,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,通过揽而不纳、虚买实收、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。到明代中期,同时又消灭另一种揽纳。与封建政权相 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,乡绅豪强接受“诡寄”的方式,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,包收代纳,多收少缴,谋取厚利。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,却屡禁不绝。
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。一是实物为本,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,都以征 收实物为主。田税分夏税(征麦)、秋粮(征米),此外有丝绢、棉苎麻布等,部分地区还要缴纳
草料。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,包括皇室消费的食品、用品,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,各种军用物资、建筑材料等。二是民收民解,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。永乐迁都后,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,北京间续设立了众多仓场。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,为揽纳者供应了宽敞的活动空间。从征收到入库各个 环节,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。
万历年间,户部疏请“禁包揽”,并概括包揽为“本地之包揽、在京之包揽、各衙门之包揽”。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,而“各街门之包揽”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运作形态而言。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,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。各种包揽,危害极大。往往额外,加重解纳者的负 担。永乐十七年,监察御史邓真指出:“今贪利之徒,一概揽纳,不收本等物料,而行收钞贯等项,以一科百,以十科千,以百科万,恣肆贪残,吮民骨血。”揽纳到手后,揽纳者又经常拖延不予上纳, 解纳者被累不堪。隆庆六年,神宗在诏书中指出:“各处解纳粮到京,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,多于原额,以致上纳挂欠。及在京势豪,在外积棍,包揽诓骗久之。贻害小民,苦累正户。”
自宋代以来,揽纳始终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,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峻的惩罚条例,但终
明之世,揽纳始终风行不衰。有法不依、执法不严是一大缘由。勋戚、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,即使事发,也往往曲法宽贷。如天顺年间,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,英宗念其“积有劳且老疾,姑宥之”。另外,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缘由。从解运过程看,远距离运输实物,不但耗费巨大,而且面临诸多风险。如解运白粮到京,途中交纳船税,支付牵挽、转搬 费用,或被人偷盗,或日久蚕食,或因雨湿烂等,到京时或许十去三四了。即便解纳到京,到各衙门办理手续,乡野百姓人地生疏,经常受恐吓;钱粮物料入仓,又往往“小脚库秤索求不已”,诸多留难,使上纳难以顺当完成。
(摘编自高寿仙《明代揽纳考论》)
1.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 揽纳就是兜揽代纳赋税,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纳税制度,它消灭于唐代晚期,盛行于宋、金、元诸朝,到明代照旧活跃。
B. 明代中期,两种揽纳形式并存,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,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,包收代纳。
C. 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,田税夏征麦,秋征米,还有丝绢、棉苎麻布、草料等,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。
D. 实物为本、民收民解是明初赋税制度的特征,这使得来自各地的钱粮物料集聚于指定地点,从征收到人库,揽纳户活跃于各个环节。
2.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文章第一、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。
B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,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,上纳难以顺当完成的缘由。
C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,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。
D文章在最终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缘由。
3. 依据原文内容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 权势之家、无赖之徒、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,揽纳户欺压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。
B. 民户需要把交纳的物品直接运送到指定地点,由于距离远、耗费大、风险多、手续繁杂,又受诸多留难,所以很难顺当完成上纳。
C. 从宋代直到明代,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,也都始终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,但即便如此,揽纳照旧风行不衰。
D. 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缘由,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,揽纳现象就不行避开。
(二)文学类文本阅读(14分)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46题。
缝山针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非鱼
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,也是个业余画家,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出名气。
局里开党委会争辩驻村扶贫工作,说市里要求必需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,在扶贫村帮扶一年,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。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,他忙说,我去。
高阳村年又春去过。几年前他出去写生,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,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,漫山遍野洁白的云朵起伏着,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沉醉了。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,然后支起画架,画了两幅《听槐》。临走的时候,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,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知他:这是高阳村。
正月十五没过,年又春就带着被褥、军外套、煤气灶、米面油盐,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。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,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,他的心一颤:肯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,帮百姓致富。
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,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,修大路、架电话线、建蓄水池,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,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,村委开会也到他们宿舍去了,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 。
秋天到来时,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,年又春站在山顶上,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,他又一次醉了,久违的心情在胸膛里鼓胀。
下山的时候,年又春观察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。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,可始终没顾上具体问。他叫住高小根,要看看他筐里的煤。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,好烧。山上不少,也不深,有时候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。
年又春一听马上兴奋了。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,要开发出来,村民不早富了,还用他们来扶贫?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,问他煤的事。主任说早也想开发,村里没钱,投资不起。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,他说都是鸡窝矿。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。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,一小片一小片,跟鸡窝一样。年又春一听沉下脸,鸡窝矿也是矿啊,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宝不是?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,是,是,是。
于是,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。没钱,招外地的人来开发,村委会账上的钱渐渐多了,村民下窑挖矿,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。高阳村吵闹起来了,轰隆隆的汽车、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大路上开进来,又开出去,一车车煤挖出来,又拉走,换成了钱。其次年春天到来时,
一些村民家里开头预备盖新居,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,感谢党。
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。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,买了辆三轮摩托,还从山外娶回一个秀丽媳妇。年又春借着酒劲说:新娘子长得好看,回头给我当模特。高小根乐得直握手,不停说:喝酒,喝酒。
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,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,年又春做典型发言,他声情并茂,会场上好多人都在静静擦眼泪。没多久,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,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,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,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。
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《听槐》时想起了高阳村,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。到高阳村去!年又春马上带上司机动身。
暮秋季节,高阳村的风很劲,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飘舞,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,发出动听的响声
停,快停下。年又春观察高小根了。司机停下车,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,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,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:年局长来了,大家都始终叨念你呢。年又春叫高小
根一起坐上车回村,高小根说不了,他得上坟去。年又春忙问:谁不在了?高小根苦笑一下:媳妇。八月份下大雨,她从山上下来,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,媳妇一下陷了进去,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。
年又春惊呆了,怎么会这样?他缄默了一会说,我们一起去。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渐渐朝山上走,年又春越走越心惊。满目疮痍!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。处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,废弃的煤矸石。曾经茂密的树林,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,孤独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。
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:都是我的错。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,年局长,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,是她命不好,赶上了,怎么能赖你呢?
年又春没有士气走进高阳村里,他匆忙赶了回去。
三个月后,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,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,又被运到高阳村,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。
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,足有十来米高,斜依在一个底座上,在太阳下发出刺眼的
光线。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:缝山针。
4.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的分析鉴赏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( 
A.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,交待了他特殊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缘由,也为下文他乐观热忱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。
B.年又春各处拉赞助,修大路、架电话线、建蓄水池,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,又设法开发煤矿,表现了他不辞辛苦、真诚助民的品德。
C.《听槐》画作在文章中多次消灭,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宠爱,又推动了情节的进展。
D.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,以小见大,充分呈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宽敞画卷,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。
缝山针5.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,分别有什么作用?请简要分析。(6分)
6.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?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。(5分)
(三)有用类文本阅读(本题共3小题,12分)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7---9题。
材料一  畸形化的“天价片酬”现象,说到底还是中国影视产业不成熟的产物。产生这种现象的直接缘由在于制作成本还未形成合理的安排机制,重大牌明星的“眼球效应”而轻后续的技术制作,而这些正是形成“天价片酬”的重要缘由。“天价片酬”现象存在多年,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改观。这表明单纯的市场调整或许难以转变,但主管部门的干预调整如何适度和有效,同样考验才智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通告中表示,将指导行业协会联合大型影视公司抓紧制定抵制“天价片酬”的行业自律公约。通过行业自身的调整形成合理机制,这或许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