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
第一篇: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
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
我教学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一首诗时,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指导学生诵读:
一、激趣导入
1、请同学们谈谈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,当时的心情怎样?
2、今天,我们带着这种依依惜别之情送别另外一个好朋友,好不好?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00页(出示: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)
二、解题。生齐读课题,师:同学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的?(“送”)谁送谁呢?(李白送孟浩然)李白在什么地方送孟浩然呢?(黄鹤楼)孟浩然要去哪里呢?(广陵)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?(学生评价)齐读课题。同学们从题目中得知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?(李白)
师:是呀,李白和好朋友就要离别了,在那没有交通工具的年代,他们相隔千里迢迢之外,下一次相遇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呀,让我们和李白一起送送他的老朋友一程吧!
二、以读解句。
1、师感情朗读。
2、学生感情朗读。
3、个别读。
4、问答解词句:
(1)我们知道,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辞,即将启程到很远的广陵去了,那么诗中的故人是什么意思呢?(好朋友)这是的什么时节呢?(三月)这是时孟浩然又怎么下扬州了呢?(扬州就是广陵)感情朗读这两句。
(2)老朋友坐船走了,李白独自一人站在岸边,只看到什么?(老朋友的船孤孤单单的越走越远了,直到消失在水的尽头)老朋友的船不见了,李白只看见什么呢?(汹涌的长江水
向东流去)感情朗读这两句。此时,李白的心情的怎样的?(依依惜别之情)
(3)师:是呀,他们就这样离别了,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朗读这首诗吧。
三、悟情
1、师:李白和孟浩然两个好朋友想到这次分别后,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在见面,他们这时的心情怎样?(依依惜别之情)
2、让我们再次带着依依惜别之情朗读诗文吧。(学生读)
第二篇:学生古诗文诵读指导策略
浅谈小学古诗文诵读
开安镇第二中心小学 王海英
一.新课程对古诗词的关注
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,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,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,
是华夏文明的核心,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。它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,包蕴厚重,意存高远,能够感化人,启发人,教育人,团结人。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,只有培根固本,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,勃发生机。
让小学生诵读古诗文,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,了解先辈的心境,开阔学生的视察,丰富他们的知识,加强人文修养,陶冶他们的情操,增强民族自豪感,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。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:学生应“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,吸收民族文化智慧,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!”
背诵是儿童的天性,此时儿童的记忆是“无意识记忆”,心理学家指出: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,到13岁达到最高峰。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:“背诵是不需要理解,不用分析,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,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。”。距离,生成多维的个性体验;模糊,生成了弹性的心灵感情;朦胧,产生充盈的至真美感。让学生在一生中学习、工作压力最轻,记忆力最好的时候,背点经典,接受
经典的熏陶,提高自身修养。这也是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、理解、收益的文化准备,同样达到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。
二.小学语文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价值寻思
1、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语感。
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,人对语言的直觉的全体的感受,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。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就是整体感知,整体吸收,形成语感。如拿到一篇古诗文,让学生反复诵读,形成积累,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。我们知道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。诵读对要求学生做到眼到、耳到、口到、心到,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,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。这是学生将所感觉到的规范的言语对象(古诗文)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。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嘛。
2、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人文素养
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,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,个人与集体,个人与社会,个人与国家,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。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。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,对人民的关爱,对民族疾苦的同情。如古诗《悯农》《古风》《田上》《田家》《伤田家》《蚕妇》《陶者》等等体现的正
是这种精神。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。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,大量阅读此类文章,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,感受万物的奥秘,顿悟人生的真谛。从而
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,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,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。
3、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增加学习兴趣
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,不仅能让孩子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,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,小学生的好奇十分强烈,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,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。如读《赠汪伦》时插入“十里桃花,万家酒店”的故事;读《塞下曲》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;背《七步诗》插入曹丕、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;背《三字经》中的“昔孟母,择邻处,子不学,断机杼”讲孟母三迁的典故。背“头悬梁,锥刺骨,彼不教,自勤苦”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,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……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,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。“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,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,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,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!”(叶圣陶语)。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,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,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。教学中如果只守住教材中的几首古诗,就如单脚走路,学生受益不大。在精读一首后,再拓展
读其他几首诗,则更能扩大阅读面,激发再研读的兴趣。
4、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良好美感
从心理学角度看,儿童正是记忆力、想像力高度发展的时期,在这阶段让儿童诵读古诗文,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,想像力,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,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,使元宵节古诗词100首
儿童终身受益。古诗平仄有序,节奏鲜明,韵律和谐,读来琅琅上口,悦耳动听,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,音乐美。反复诵读,大胆想像,能领略意境美,绘画美。诗人或吟咏生情,或感物咏志,或借物言志,多吟多诵,体验情感美,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领悟诗句的哲理美。“一章十遍读,一句十回吟”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,内涵深刻,意存高远,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,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。
5、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写作能力
“操千曲而后晓声,观千剑而后识器”。大量诵读古诗文,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,感受着诗
的情怀,懂得古人惜墨成金,领悟词句中比喻、夸张、对比的精妙之处,赏识能力得到提高,语言底气就足了。有了底气,才有灵气,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,思路更加开阔,想像力进一步增强,作文下笔轻松,语言流畅,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。
三.小学生古诗词诵读的实践探索
(一)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内容
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》、《唐诗三百首》、《宋词三百首》、《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》、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等。
(二)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途径和方法
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意义重大,而如何开展古诗文诵读也是一件关于诵读实效性和兴趣性的问题。美妙绝伦的东西用千篇一律的方
法去操作,去实施,也会日久生厌生烦而为此拒绝的。为此,我配合语文教学尝试了以下方法;
1、开展早晚吟诵诗活动。每日用早上十分钟时间读诗、词,解诗词;下午放学抽五分钟吟诵。每周一二首诗词,一段《三字经》,教师及时抽查,让学生达到“口而诵,心而惟,朝于斯,夕于斯”。另外,我根据儿童喜欢唱歌的特点利用歌曲的形式帮助他们来背诵,把一些要背的诗歌、韵文等填入孩子熟悉的曲谱里,让他们边唱边背,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这样一学期下来能背二三十首诗,一部分《三字经》。你看,课余时分他们常抑扬顿挫,甚至摇头晃脑,尽情抒发那些经典诗词。
2、据时、节气等定时开展“最美诗篇”朗诵会。根据节假日及季节节气等开展诵诗会活动,如国庆节让孩子搜集抄录古今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,举办“爱我中华,卫我国土”的诗歌朗诵会,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,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。根据孩子爱看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,让他们背关于三国的诗词,于是《赤壁怀古 念奴娇》《观沧海》《借箭》等从他们口中流出。元宵节背《青玉案 元夕》,母亲节背《游子吟》,春季背《咏柳》、《元日》、《忆江南》、《春夜喜雨》,夏季背《小池》、《四时田园杂兴》、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,秋天背《山行》、《秋夕》、《水调歌头》、《月下独酌》,冬天背《别董大》、《雪》、《梅花》、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、《咏寒松》,有时让他们诵诗接龙,诵诗擂台赛,抢答,评选背诗小能手等形式,孩子们在“比、学、赶、帮、超”中增强了团结协作,也感受熏
陶、领略诗趣。